第 16 课 三国鼎立
1.问题思考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来着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三国义》是--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其中作者为了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一些文学创作,这些内容当然不会见于史书记载。但是,这些内容在另一方面让我们对这段历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助我们理解某些史实。我们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润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例如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统军30 余年;但于木释卷,登高必赋, 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但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却被描写成为反面人物的代表
2,课后活动
(1)结合《蒿里行》,思考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结合《步山夏门行》,分析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作者实现了吗?原因又是什么?
《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未年经济凋做、人口减少和百处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木年州收郡守即兵割据、战乱不断。
《步出夏门行》诗中“壮心”指的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最终曹操并没有实现这一愿望。因为随着刘备、孙权势力的上升和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最终形成的是三分天下的局面。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占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两个战没的理败主要原因在于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
第 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材料研读
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这则材料说明,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2.问题思考
想一想,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八王之乱的发生与西晋实行于分封制是有关系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方,从制度层面上讲,西晋大封同姓诸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拱卫了西晋王室,但是同时么埋下了诸侯王实力过大,威胁
中央统治的隐患,另一方面,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晋武时期陆续派遣诸侯王据守州郡重镇,即“移主封于就镇”,诸侯王手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势力也日益壮大,为其叛乱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要认识到西晋糟糕的社会状况和迟钝昏庸的晋惠帝,也是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
3.课后活动
(1)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于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
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实行过分封制。分封制之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他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但是,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混战之中,阻碍衤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
(2)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 自己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本文章来源于宁波家教网:https://nb.zhiyanxuan.com